公司动态

铁棍撬开的友谊之路

这里是巴基斯坦北部的喀喇昆仑山区,碎石在河谷里堆积成滩,风卷着沙砾拍打在山壁上。一位皮肤黝黑的工人师傅蹲在倾斜的岩壁下,双手紧握磨得发亮的铁棍,腰背绷成一张拉满的弓,随着一声低沉的吆喝,他猛地发力撬动石块,石屑顺着岩壁滚落,在脚下积起薄薄一层。这看似寻常的劳作场景,藏着一条传奇公路的前世今生。

1966 年,当中巴两国在地图上画出喀喇昆仑公路的雏形时,没人想到这条连接中国喀什与巴基斯坦塔科特的通道,会成为用血肉与钢铁筑就的奇迹。彼时巴基斯坦刚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遭遇重创,急需一条能巩固边境防御、打破封锁的战略通道,而中国也渴望打通通往南亚的陆路命脉。协议签署后,巴方工人率先带着简陋工具进山,铁棍、铁锹和炸药成了他们仅有的装备,在海拔 4000 米以上的 "生命禁区" 里,他们像今天这样,日复一日地用铁棍撬动山壁,却始终难以攻克险峻的地形 —— 两年时间仅修通 25 公里路段,剩余的 809 公里仿佛天堑横亘在前。

1968 年深秋,1 万名中国工程兵脱下军装换上蓝色工装,带着钻岩机与合金钢钻头悄然入巴。但在红其拉甫山口这样的绝境中,精密设备时常因零下 30℃的严寒罢工,最可靠的依旧是工人手中的铁棍。中方战士与巴方工人结成搭档,前者负责测算爆破点,后者凭借世代生活在山区的经验判断岩石纹理。有老兵回忆,在水布朗沟的 "鬼门关" 路段,他们每天要撬动上千块岩石,铁棍顶端的棱角磨平了就换,手掌磨出的血泡破了又起,夜里躺在帐篷里,浑身骨头像散了架,却总能在清晨听到巴方工友熟悉的吆喝声。

铁棍撬开的友谊之路

最凶险的是处理松动的危石。1970 年的一场狂风中,3 吨重的巨石突然从山壁坠落,当场砸伤 4 名正在作业的工人。此后每次进山,工人们都会先互相检查保险绳,再用铁棍逐一敲击岩壁,通过声响判断石块是否稳固。这种原始却有效的方法,在滑坡频发的夏季救下了无数人的性命。为了加快进度,他们发明了 "分层撬动法":先用铁棍在岩石上凿出缝隙,再填入炸药精准爆破,既减少了山体震动,又提高了效率。整条公路修建期间,这样的铁棍用坏了上万根,每一根都镌刻着两国工人的体温与汗水。

betway西汉姆联,西汉母联官网,必威西汉姆联官网,betway西汉姆联平台

1978 年全线通车那天,当第一辆卡车驶过哈里格希的桥梁时,曾参与施工的巴方老人艾哈迈德抚摸着桥栏上的凿痕,想起了与中国战友共同撬动第一块基石的清晨。这条被巴基斯坦人称为 "生命线" 的公路,平均每公里付出 1 条生命的代价 ——810 名巴方人员与 142 名中方人员永远留在了这片山区,吉尔吉特的烈士陵园里,墓碑朝着中国的方向整齐排列。

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,铁棍撬动岩石的声响仍在山间回荡。在喀喇昆仑公路二期扩建工程现场,新一代工人接过前辈的工具,只是铁棍顶端加装了合金尖头,手柄包裹了防滑橡胶。58 岁的穆罕默德跟着父亲参与过公路维护,他记得小时候看着中国师傅用铁棍教父亲判断岩石硬度,如今自己又把这项技能教给儿子:"这根铁棍撬开过山壁,更撬开了好日子。" 公路带来的不仅是物资运输的便利,中国的水果蔬菜通过这里运进山区,巴基斯坦的手工艺品顺着公路销往中国,"一带一路" 倡议下,这条友谊之路正变得越来越宽阔。

夕阳西下时,穆罕默德收起铁棍,在岩壁上轻轻敲了三下 —— 这是中巴工人约定的收工信号。山风掠过公路旁的标语牌,"中巴友谊比山高比海深" 的字迹在暮色中清晰可见。那些被铁棍撬动的岩石,早已筑成连接两国的路基,而这根承载着岁月与情谊的铁棍,仍在继续书写着跨越山海的故事。

发表评论